“ 冈 州 ”这个称谓 :在现代中国地理是找不到的 。 而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冈州这名称. 许多人未必知晓它的来原。
除了新加坡,冈州会馆在马来西亚也有,澳洲也有,美国也有,在中国北京也有。清朝时,新会名士梁启超随父到北京考试,是住在北京冈州会馆。时梁任公年才十六岁,和他的父亲梁澗莲赴京,在京中举,主考李侍郎,以女妻之。李为贵州人,贵州人多吸鸦片烟,但李家治家很严。
北京的冈州会馆,是为新会,开平,鹤山,思平,新 (今之台山县)等士子往京考试,作为住宿,修读的地方。
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(三藩市)也有一所冈州会馆。早年华人在美调查报告:“一八四八年底,在加利福尼亚州之中国人,有登记可考者,共七人。一八四九年增加至七百九十一人。一八五零年,增至四千零一十五人。又一八五一年底,则增至一万两千多人。其时首先有冈州会馆之设立。盖恩平,新会,新 (台山县)鹤山各邑,均隶属冈州会馆。冈州会馆即代表当时美国之华侨,有关华侨法律问题,及暂时 宿,多在冈州会馆。”
那时三藩市冈州会馆,好像中国的领事馆一样,为中国侨居美国的中国人,有事发生时,由冈州会馆代表出庭。那时来美国的中国人,不懂英文,在法律上不知所措,同时四邑话很少人会讲,就算清朝官员,也难懂的四邑话,所以那时的冈州会馆给侨胞带来温暖,有如自己的乡邻一样,给华侨得益不少,比伩任国家代表的领事馆还好。关于冈州会馆的来源,据新会县志:“新会县境,自周以前,为百越地,亦谓之陆梁地。秦为南海郡地。
新会置郡时,其西北部有汉苍梧郡地。(苍梧今之广西梧州)与 合浦郡之临尤县地,今已拆置开平,鹤山,新 ,(台山县)思平四县,其苍梧郡地与临尤县地。”
古冈书院在古冈山的小丘,有一百年劲松,为新会八景之一。古冈州后移平建邑城小学,日军侵新会时被拆毁。到 清 朝 雍 正 十 年 ,清 政 府 把 新 会 、开 平 两 县 各 划 出 ,一 部 分 地 方 设 置 新 县 鹤 山 、这 就 是 历 史 上 称“ 五 邑 ”“ 恩 、开 、新 ,台 及 鹤 ”
冈州这个名字隋代已有,由于地理环境,跟着时代变迁,统治者为了方便行政。由冈州改为新会,但冈州这个名字,不论在新加坡,三藩市,人们听来很清醒,很亲切,因为冈州带来五邑文化,带来五邑人们的友情。
战前,新会有一间冈州中学,培养不少人材,现在北京国务院也有一位高级聀员也是冈州中学毕业的学生。香港有冈州学会,会员多是往日冈州中学的同学所组织,通讯为香港牙医刘子安医务所。曾翻印:《新会乡士志》一本。新加坡在五十年代也有冈州义校。
冈州是一个古名,因为朝代和地理环境的变迁,他不单单代表现在的新会,而是代表五邑地区的旧称。比如三藩市冈州会馆是新会和鹤山同乡,澳洲冈州是指四邑,使马来亚怡保古冈州是六邑包刮赤溪、等等。所以冈州是个旧称,也可以称为古冈州。现在的古冈州已经被改名为江门五邑。所以在江门地区普遍可以看冈州这两个字如:冈州大道,冈州宾馆,冈州第一峰-圭峰山,等等。
冈 州 国 术 龙 狮 艺 文 化 的 源 流 可 跟 随 到 广 东 珠 江 支 流,尤 其 是 西 江 河 和 谭 江 河 一 带 , 西 江 河 连 接 新 会 、中 山 、鹤 山 、顺 德 ,九 江,荷 塘 潮 连 ,佛 山 南 海,西 樵 等 地 区。
新 会 是 南 宋 灭 亡 的 地 方,公 元1276年,是 南 宋 和 元 兵 交 锋 的 最 后 一 个 海 战,确 实 位 置 在 新 会 崖 山。 由 南 宋 名 将 张世杰 和 大臣 陆秀夫 带 着 太 子 和 民 兵20万 建立基地 在 冈 州, 可 是 最终 还 是 败 给 元 兵。宋 名 将 文天祥 也 被 俘 虏 到 冈 州。文 天 祥 临 死 不 屈 还 写 下 了 著 名 的《过零丁洋》 诗 云“辛 苦 遭 逢 起 一 经,干 划 寥 落 四 周 星。山 河 破 碎 风 抛,身 世 飘 摇 雨 打 萍。惶 恐 滩头 说 惶 恐,零 丁 洋 里 叹 零 丁。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,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”。陆 秀 夫 带 着 年 幼 太 子,杨 太 后,不 少 后 宫和 大臣 都 相 继 跳 海 自 杀,南 宋 也 就 这 样 正 式 灭亡。此 宋 兵 也 就 逃 亡各地,也 有 许 多 留 在 古冈州 从 新 组 织 抗 元 计 划。所 以 这 地 区 很 早 就 有 宋 兵 的 武 士高 手 散 播 传 授 武 术。
清 朝 时 代 ,广州府 反 清 复 明 组 织 很 多,再 加 上 火 烧 南 少 林,许 多 武 憎 和 俗 家 第 子 逃 到 广东,而 他 们 的 反 清 地 下 活 动 和 招 募 党 员 往 往 都 在 农 村 地 方,所 以 五 邑 地 区 自 然 就 成 了他 们 招 兵 买 马 的 机 地。一 者 远 离 官 府,二 者 容 易 逃 往 海 域 。就 是 这 样,南 方 民 间 反 清 意识 日 渐 浓 厚,反 清 义 士 为 了 掩 清 廷 耳 目,纷 纷 各 立 香 堂,武 馆,以 武 授 徒。 一 来 透 过 练武 强 身,好 待 他 日 驱 除 鞑 子 ,二 来 方 便 招 来 各 路 英 雄,共 同 取 义。为 了 筹 集 经 费,他 们时 常 四 出 卖 艺,舞 狮 是 常 有 的 表 演 项 目 之 一,并 加 入了“採 青”环 节,以“採 青”和“踩 清”的 同 音 来 贬 低 满 清,过 程 中 又 以“吞 青”代 表“吞 灭 清 朝”之 意,以 吐 青 暗 喻 为“散 清”的意 思 。
因 此;当 时 心 怀 忘 国 之 恨 的 人 民 为 了 表 明 心 意,都 在 门 前 挂 起“青 菜”和“利 是”,为 帮 忙反 清 大 业,解 囊 相 助。一 传 十,十 传 百,代 代 相 传,採 青 就 成 为 了舞 狮 必 有 的 重 头 戏 了。其 后 更 加 入 各 种“事 迹”,“典 故”,“胜 意”等 元 素,形 成 了 五 花 八 门 的 採 青 主 题,流 传后 世,成 为 了 今 天 的 传 统 青 阵 文 化。那 时 舞 狮 舞 龙 和 武 术 在 古冈州 是 非 常 盛 行 的 活 动 ,门 派 和 武林 人士 众 多 。 因 此 冈 州 的 武术 源 流 在 早 期 己 经 有 多 家 拳 派 。江 门 市 政 府 了解江 门(古冈州)的 丰 厚 武 术 文 化 遗 产,在2005 年 ,连 同 旅 游 节 举 办 了一 大 型 表 演“武 在 江 门”。冈州 也 组 团 参 加。下 面 地 图 是 一 些 清 末 民 初 著名 的 武 林 人 士 的 家 乡。
洪家拳于明末清初由洪熙官所创。洪熙官拜少林寺至善禅师为师,尽得真传后,于粤开宗创派,为洪拳始祖,是少林宗派之一。亦为嶺南拳术洪,刘,蔡,李,莫五大名家之首,扬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。
洪家特色以腰马稳健灵巧,桥手攻守严密见称,马步要求四平八稳,桥手有刚,柔,迫,直,分,定,寸,提,留,运,制,订,乾,坤等十二字练法口诀。全套内容:攻防兼备,内外双修。练拳时有利用发声配合拳势,以强化身体脏腑机能。
根据传统,洪家拳基本理论和技击武功,是有一定的武学范畴。譬如以硬桥硬马强攻敌方(如沖拳,插拳,抽拳,掛拳,劈掌,切掌,拍掌等)同时也以练气强身运功来增强拳,掌,指,爪,腰马,腿脚之功法,运用内功强化筋骨(外功或称硬功),必须假以一段时日艰苦磨练才可成功碎砖断石,撕木穿板,轻而易举。此乃洪家拳之硬气功。
洪家拳特色——洪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良拳种,是我国嶺南著名的武术流派,繁衍遍及国内外,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。洪家拳古老而著名,享誉二百多年,历久不衰。它于技击搏门,功力气势尤其强悍,劲力迅速暴发,锐不可挡。其拳势雄奇挺拔,刚劲有力,发拳收拳刚猛而迅速,沉实无誇。而且动静态配合调和,套路有纲领,技击有法度,进退得宜;腰马步法明快,马步特别稳固,所以在技击中超乎其类,成为嶺南拳术的名门大家。
洪家拳技击原理——我们要对洪家拳的基本拳理和技术分析,对学习洪家拳必然起到一定的促进演练方法和指导意义。洪家拳是先要练习外家拳筑基功夫,同时要涵养内气(内功),可以延年和养生。只要练成体内外凝聚了一股力与气(以意提运真气,贯于四肢)。手,肘,臂,膊,腿和腰马便刚硬如铁,可碎砖断石,临敌时眼神威如猛虎瞟视,格斗时便攻无不克;发拳,收拳刚猛而迅速,忽然强攻,突然退守,步法稳固,拳路广阔,此乃洪家拳术独到之处。习练者要先晓其锻炼过程,增强人体潜在功能,才能促进洪家拳术的深化和升华。 学者要知晓洪家拳因承传演变而有不同的演练方法,后来习练者因筑基过程(外功,内功)风格不同而大相径庭。其实洪家拳外功,内功的原理都是同出一源,衍生于福建少林禅门一脈。
(资料由梁礎良师傅提供)
黄飞鸿(1850-1925)原名黄锡祥,字逹云,清末民初嶺南武术界的一位大宗师。他也是一位济世为怀,救死扶伤的跌打伤科骨医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农历七月初九日,黄飞鸿出生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嶺西管理区祿舟村西隆社黄甲坊。
童年,少年均在佛山,广州一带渡过。父亲黄麒英,有两子,长子黄浩天,次子黄飞鸿。黄麒英曾拜在少林传人,广东名师陆阿采的门下,得其真传,为南少林洪拳第四代的衣本传人,被称为清末武林的“广东十虎”之一。
十二岁起跟随父亲在佛山,广州,顺德一带四处卖武,同时,还售卖跌打药及“大力丸”等。期间据说曾以四象標龙棍,战胜了武师郑大雄的左手钓鱼棍法,因而赢得“少年英雄”的名声。
十六岁,黄飞鸿移居广州。当时,由于渐有武名,铜,铁行工人集资为他在西闗第七 水脚(码头)附近创设武馆,聘他为教头,向工人们传授武艺。漂泊多年的卖武生涯才得以结束。其后,薄有名气的黄飞鸿又被三欄行(果欄,菜欄,鱼欄)聘为行中的武术教练。
二十二岁。设馆于广州西闗廻瀾桥附近,教徒授艺兼医跌打刀伤。三欄教席一职便由弟子梁宽代替。
在三十岁的这一年,父亲黄麒英辞世。月餘后,吴全美也去世,飞鸿心生退意,便辞去军中的技击教练职务。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的仁安街开设了一所跌打伤科医馆“宝芝林”,行医济世。
三十八岁,黄飞鸿治愈了黑旗军将军刘永福多年的腿患。刘氏久慕飞鸿高超的武艺及赏识他精湛的医术,赠送了一块刻有“医艺精通”字样的木牌匾,并聘请他作为黑旗军的军医官,同时担任福字君的技擊总教练。
1894年,刘永福率领军队远赴台湾抗击日本人的侵略。闻说飞鸿亦随福字军抵台,驻守台南。他训练军队抵抗入侵的日军,保家卫国,也可说得上是位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。
李鸿章下令各处官军不得援助台湾。清廷软弱无能,加上整个形势均不利抗战,最后,刘永福護台失利而去,黄飞鸿亦返回广州,情绪低落。遭受重大打击的他,自此行医,不再公开设馆授武。据闻曾在“宝芝林”张榜表示:“武艺功夫,难以传授;千金不传,求师莫问”。
六十岁,娶莫桂蘭为第四任夫人。民国成立后,广州光复,刘永福负责广东全省的军民收编,出任广东省的民团总长。永福慕飞鸿大名,诚邀出任。飞鸿以盛情难却,再应聘出任为广东民团总教练。
1919年,4月9日,广东省精武会成立,在广州海珠戏院举行的大会上,飞鸿表演了飞铊入埕的绝技。
1924年,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国势力的支持下,乘孙中山北伐之际,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,纵火劫掠。10月14日,孙中山发佈平定商团手令,任命蒋介石为总指挥,廖仲恺,谭平山为正副监察,负责平乱。限令在24小时内务必解除商团的武装,以绝后患。10月15日凌晨,广州国民政府革命委员会下达总攻击令,黄埔军校学生军,工团军,农民军,警卫团和部分粤,湘,桂,贛军等一起向商团进攻,商团军不堪一击,数小时后西關大本营便土崩瓦解。西關一带房屋被毁,悉心经营数十年的仁安街“宝芝林”亦在战事中受累,被大火焚燬。所有的资财,包括刘永福送赠的牌匾,生平照片等亦全部付诸一炬,没能留存下来。这时长子又告失业,飞鸿忧愤成疾。
1925年4月17日(农历三月二十五日),一代武学大师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,终年75岁。晚年的飞鸿经济拮据,家徒四壁,有赖女弟子邓秀 ,徒孙邓藹芳等出资相助,才得安葬于白云山麓。
1919年,精通武术的次子汉琛在广西梧州的船上被奸人所害,这事对飞鸿的打击甚大。自此不再向儿子传授武功。除汉琛外,飞鸿的馀子均未学习洪拳。
去世后,得其武艺真传的妻子莫桂兰,先在广州“義勇堂”教拳,后在林世荣,邓秀 的帮助下,偕飞鸿的两个儿子移居香港。
莫桂兰到了香港后,在高士打道悬挂“黄飞鸿授妻莫桂兰精医跌打”招牌,不久又组织了“黄飞鸿国术团”。因黄飞鸿特别精擅虎形诸势,因此在武林中享有“虎痴”的雅号。武功外,又擅长费铊采高青,狮子吐球等狮艺和精湛的跌打医术。(资料由李灿窝师傅提供)
追随黄飞鸿学艺的弟子众多,负声誉的有梁宽,凌云楷,林世荣,,陈殿標(陈锦泉),冯燦,帥老彦,陆正刚, 渊镜洲,莫桂兰,鄧秀 ,鄧芳,蘇南,鄺祺添,简民英,伍铨萃,夏重民,陈太君,吴仁湖,刘敦如,周龙,麥展睛和王明等等。众弟子中以梁宽的武艺最好,然而天妒英才,英年早逝。 而凌云楷成了黄飞鸿的八宝第子,得传 “五郎八卦棍”法,有钢爪铁脚凌之称。
随黄飞鸿二十余年的林世荣早年是卖猪肉为生的,人称“猪肉荣”,曾获清末在广州东较场举办的首届广东武术比赛第一名,轰动羊城。1921年(民国十年),广州孤儿院发起慈善筹款时,他因热心公益,专程到场表演铁线拳,受到国父孙中山的称赞,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向他颁发了一枚银质奖章。
世荣在弟子朱愚齋,张士镳及李世辉的协助下,打破门派的界限,著书立说。约于1930年左右出版了《工字伏虎拳》,《虎鹤双行拳》及《铁线拳》等拳谱,公开发行,开创了广东近代武术套路写作的先河。使得黄飞鸿流传下来的洪拳远播港,澳,东南亚,欧美和南非等地。
黄飞鸿不仅武艺超群,医术精湛,而武德,医德更是闻名于世。他驳骨疗伤之技,时称一绝。光绪年间,在广州西關十三行一带的仁安街开设“宝芝林”医馆,悬壶济世,自制丹膏丸散,治病救人。上至将军达官,下至黎民百姓,凡有求助莫不悉心治理,功效显著。与当时跌打名家周雄光,李锦泉和苏乞儿并称广东“四大门槛”,享誉不衰。又据闻曾随刘永福赴台杀倭抗日,保卫疆土。后因朝廷卖国,整体形势不利才抗战失败。但义勇肝胆。侠骨仁心,足证习武之人并非盡如士大夫眼中的粗鄙无文和不登殿堂的了。
黄飞鸿身经百战,纵横江湖数十年,为国为民诸事,惜不得见于正史。由于官史不修,无奈只好求证于私人的传记及里巷市 父老“白头宫女话天宝”式的怀旧故事。可是,所得的材料内容,部份或未见系统,粉陈杂乱;又或因年代久远,口耳传闻失实。凡此种种,皆有待更多的史实和专家来求证。无论怎样,总得来说,他生前的见义勇为,扶弱解困,济世为怀的侠义表现,当可为武林垂一典范,名留后世!
凌云楷宗师乃清末民初嶺南名拳师黄飞鸿宗师之入室弟子。常镇守广州宝芝林医馆,有“钢爪铁脚”之称号。凌宗師十九歲隨黃飛鴻宗師習武,歷廿八載。凌宗师于清朝末年南来香港谋生,在九龙红磡开始教授武学,曾以单虎爪折服大力士某.
凌雲楷宗師親授之「洪家伏虎拳」,內有一百零八招,乃福建少林寺士心禪師親授。士心禪師乃黃飛鴻之師伯公也。凌宗師最擅長之器械,有「五郎八卦棍」(故有「棍王」之諢號)、「捷靈雙刀」、「五虎平西刀」、「姚家大扒」和「截虎單鞭」(三節重鋼鞭)。
依凌宗師說,陸正剛是第一位來港賣藝的黃飛鴻弟子,錫駐上環文武廟側。第二位來港弟子便是凌雲楮宗師本人。他於清光緒末年南來香港。在九龍紅磡教習首位弟子;繼後在紅磡毗鄰傳授武藝,入室弟子有鄺祺添、簡民英、梁林、譚興、吳南順等八位。
凌宗师十九岁随黄飞鸿宗师习武,历二八载。依凌宗师说,来港前从未对外教授任何武学:因广州“宝芝林”踢馆事件,凌宗师维顾师门后,便南来香港谋生(故事從略)
黄飞鸿宗师亦于清末民初常来香港造访凌云楷宗师(每隔两至三月来港一次),在凌宗师家居小住。常亲自教授邝祺添,简民英,梁林等姚家大扒与截虎单鞭。
吾门凌云楷嫡传之“洪家伏虎拳”,乃南少林(福建蒲田少林寺)一脉相承。清朝乾隆年间,福建少林寺毁于大火,方丈至善禅师,三德和尚,洪熙官,陆阿采等人来到广州海幢寺。继由武术精湛之俗家弟子洪熙官,陆阿采对外教授拳术,器械,南开嶺南拳术(即广东少林)一脈。
简民英 (右五), 梁林(右四)都有亲身受过黄飞鸿的指点。少年时的梁礎良(前排左四)梁礎强(前排左五)(照片由梁礎良师傅提供)
洪熙官与陆阿采皆武艺高强之辈,对外传授武术,历经两代传至黄飞鸿。晚清广州乃是对外开放通商的重要商埠,外地有名气的拳师都来广东盘桓,连洋拳师也来广州寻找机会,争一席位。而黄飞鸿于此时在广州极负盛名,如非直系师承洪家拳,嫡传自武艺精湛之南少林至善禅师,三德和尚一脈,何以名重当时武林,较人技高一筹!
凌云楷宗师常说:“洪熙官之拳脚幅度较大(即长桥大马)而陆阿采的拳脚腰马幅度则较窄。”陆阿采自觉近身对敌时,短打是可以大展其拳脚威力,但若敌方人多势众,对打时便稍微被动。故此陆阿采便把师兄洪熙官之腰马拳术为主体(长桥大马)结合起来,对外教授拳术,于是开创了嶺南拳术(即广东少林)之洪家拳一系。而陆阿采早期所传授众弟子腰马幅度较窄之“伏虎拳”,“五形拳”等,后来旁支了另一些洪拳别系。
凌云楷尽得黄飞鸿所学,把洪家拳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我父亲得其所学。而我五岁时跟随父亲学习洪家拳,初习吾门之外家拳术,必以“洪家伏虎拳”为入门之总纲领。伏虎拳以钢劲为表,同时亦以内功心法为里,才可发挥其威力。否则,徒然只是“大八式”,即孔武有力而已。
凌宗师另一绝学乃“五郎八卦棍”,此棍法是承传自五台山宋朝名将杨家将之杨五郎八卦枪易棍,内有六十四点棍法,再加班中六点半左棍,共七十点零半棍法。黄飞鸿众弟子,以凌云楷之“五郎八卦棍”技击尤为精炼独到,尽得棍法真传,名重当时武林。
照片来自明周刊 由梁礎良师傅提供
2007年 香港黄飞鸿宗师160周年纪念
岡州以凌云楷系出席佛山举办的160周年黄飞鸿诞 (右三)梁礎良师傅
林世荣表演铁线拳
林世荣拳师粤东南洋平洲人,现年七十有一岁。自幼得公爷林居冲传授国技,又得胡金星传授,后在羊城潮音街得钟洪山老拳师传授;至二十二岁从游于黄飞鸿门下,二十余载得其衣砵至四十五岁,在广州市设立林馆;曾在迴欄桥上陈塘宝华坊,新桥市孔家祠卖蔴街光雅里等设立武馆。后因大闹乐善戏院,李世贵(院主)疏通李准(水师提督)带兵围困该院,林世荣冲出重围逃走,院主出五千元花红缉凶。林遂逃往广西躲避,反正后乃回广州时,蒙李富林军长聘为军中教练官,至李富林北伐后,林世荣为香港肉行主席黄金源所聘为行中教练;曾当陈子褒学校教练,又在湾仔胡宅,中环钱宅,坚道莫宅(莫幹生媳妇住家),又李耀记住家,上环杏林庄,中环南武体育会,湾仔舟技体育会,油麻地王通明大医生,又二天堂韦少伯住家等处当教;后又遇郭文辉(海周艦长),张瑞贵(第三师长),江茂森(秘书),林国沛(省议长)等特聘为陈济棠(总司令)总部教练官。
(林世荣弟子:韦少伯述)
清朝咸同年间,洪熙官因少林火劫,逃亡广东,投到李祖宽处,李以志同道合,遂拜洪熙官为师,洪熙官以事他往,而李祖宽又为清廷以窝藏钦犯罪名,缉拿归案,遂逃到广西八排山,投青华寺削发为僧,法号云弥,除习洪拳之外,还苦练“拨香湷”掌功,以鹰形双翼之敏捷和劲道,化成佛拳,成为洪拳佛拳,刚柔并济,李祖宽遂成为洪佛派第一代开山祖师,还定了善,怡,拔,生,成,寶,化,勇,英,贤,十字派,为流传辈份之识别,第二代为怡怡堂,黄同基宗师,第三代为拔拔堂,李同宽宗师,第四代为生生堂,何道旦宗师,第五代为成成堂,吴通宗师,第六代为宝宝堂,白毛照宗师,第七代为化化堂,洪耀宗宗师,后由洪耀宗宗师于一九七五年,建立“香港洪佛国术体育总会”,群策群力发扬光大。本门拳术有十形拳,五形拳,铁纱拳,十字拳,四仿拳,独臂拳,八仙醉拳,四大悲拳等,兵器颇多,以左棍疯魔杖最为著名。
洪公白毛照祖师 (照片由香港洪佛派国术总会提供)
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家之一,由莫达仕本身学自福建少林寺至善禅师,技成后返回东莞火岗村,而火岗村全皆为莫姓族人,于是开宗创派,后来称为莫家拳,但实为正宗来自少林寺的拳术也,二传为有铜湖打仔之称的莫定如,有传说莫定如为莫达仕之儿子,三传莫大昌(清娇),新会石口村之莫黎胜。莫林,莫亮,火岗村之莫群亨,莫延年,元岗村之陈堂公,徐屋村之徐皮铁等,四传为莫锡计,莫在一九五七年曾在广州擂台比赛获冠军,莫丁贵在一九三七年至四三年间曾任教练于星洲,林荫棠学自莫亮,其子林仲文曾任教于广州二沙头武术馆。林仲伟为华南师范大学当教授。林荫棠当时常与龙形派之林耀桂,白眉派之张礼泉大家互相钻研武术,而莫创侧居于香港流浮山,五传为莫海曾任教元朗山下村,东山村之姚立,姚逢润,莫龙富,姚裕等,莫家拳在早期时是不外传只传给族人,至莫清娇,莫亮等到东莞姚族一带授拳才开枝散叶,现在东南亚,香港,欧美等地也有莫家拳之精英人士,莫家拳能成为广东五大名家之一,皆为有其特式,而以腿法见称,腿法有撑鸡脚,穿心腿,虎尾脚,钉脚,镰脚,后蹬脚,凌空双侧踢腿等,它的基本理论是一脚胜三拳,手长尺七,脚长三尺,放长攻击,凌空飞踢,拳重八两,脚重千斤力,拳法特点,手法紧密,攻防结合,拳势勇猛刚劲有力,步伐灵活,长短配合,有歌诀曰:拳行如虎势,脚踢似龙威,身灵步活力,长短劲俱齐。
莫家拳术有三十多套拳种有黑熊拳,豹拳,箭拳,串花拳,人字樁法,棍法有钓鱼棒,龙虎棍,鸣州棍,二郎棍,打单枝,盤龙棍,莫家大鈀等。
1951年 温松焕师傅表演-莫家大扒
蔡李佛拳派始创人陈享,字典英。广东新会县崖西京梅乡人,生于一九零八年七月初十日,终于一八七六年八月二十日。陈享先师7岁随族叔陈远護学少林拳,陈远護是少林俗家弟子,曾随罗汉掌高手“独杖禅师”习艺。在陈远護的悉心教授下,享公15岁便练得一身本领。并在崖西坑头倡義武馆任教。享公勤奋好学,17岁又师从李友山习李家拳。李友山见享公为可造之才,便纳为首徒,尽传其艺。同时,介绍他往罗浮山拜少林高僧蔡福为师,学习武技,医术和佛家心法。其间,享公还受教于常到罗浮山探访蔡师傅的北派名师白玉峰,专修腿技。前后历时九载。返回家乡后苦心钻研,花了二年时间,将三家武技去蕪存精,南拳北腿融汇一体,创造了新的拳法,并取名“蔡李佛”,以纪念三位恩师及所学之源。
陈享为本派订下“左右阴阳日月”拱手礼,左掌指天为月,右手握拳为日,合为“明”字,暗含反清复明的意思。享公23岁时,已名震武林,乡中父老便邀他在陈氏祖祠设武馆授徒,命名为“洪聖始祖馆”。享公主理教务至59岁出国广传武术,始祖馆就由长子陈官伯主理,改称“雄勝始祖馆”。陈伯官和儿子耀 ,嫡传门人陈翼耀等将蔡李佛拳发扬光大,在省港澳及世界各地开枝散叶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如今“雄胜分馆”遍布海内外。目前,新西兰,芬兰,俄罗斯,德国,意大利,加拿大,夏威夷,东非洲,土耳其,印尼,印度,罗马尼亚,以色列,匈牙利,捷克,挪威,瑞典,摩洛哥,埃及,智利,阿根廷等全球至少有35个国家和地区有“蔡李佛功夫总会”。
鸿胜蔡李佛之始祖为张鸿胜, 原名张炎,新会双水人,张公得陈享指导蔡家李家拳法。后便拜青草和尚为师,苦练佛家拳法及医药凡十年,其师嘱将所学之佛家拳法与师兄陈享共同研究,遂创出蔡李佛拳。陈享设馆于新会陈村,号雄胜武馆,张炎则于佛山设鸿胜式馆。
鸿胜蔡李佛乃综合蔡,李,佛三家之拋, ,掛,哨,插,秦,拿,鞭,抓,穿等手法,更混有虎豹蛇之形法。套路有十字扣打,平踭,万字拳,白毛拳等。器械有大雄旗棍,扁拐棍,梅花枪,虎尾单刀,金刚大钯。 樁法有秤樁,沙包樁,风车樁等。
北胜蔡李佛创自谭三,谭师鸿胜雷灿,复开宗立派,创连环插搥,名扬百粤,有神手之誉;亦为广东后十虎之一。
张鸿胜在佛山的第一间武馆-鸿胜馆
周龙,祖籍广东省新会县棠下沙富乡,周幼年随叔父周雄习洪拳及八卦棍法,后随肇庆蔡九公习蔡家拳,年十八赴星谋生,在槟城极乐寺遇强一大师,大师擅北少林拳术医术,知他是武学奇材,乃悉心传授北少林武学及医术,三载艺成。周师从不断练武中亦悟出三家武术精华而融汇一起,乃运用洪家稳健马步,配合蔡家灵活手法,再加上北少林腿击,创出周家拳派,及后返回故乡,偕弟周协,周海,周彪,周田,发扬所创周家拳术,誉称周家五虎。总馆和总坟在新会棠下沙富乡观莲塘,由周田授男周德成掌管。
其拳套有十字拳,万字拳,大伏虎,鹰爪小洪拳,虎豹拳,六国種,柴樁等。器械有:梅花枪,梅花单刀,梅花双刀,八卦棍,双头棍,锄头,大钯,關刀,九环刀,匕首,三节棍对拆等。
(照片由周德成师傅[周田授男]提供)
2003年起岡州每年都回乡访问交流